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岸成为热带北缘濒危树木的避难所
气候变化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压力和威胁之一,影响现有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适宜物种生存并保存生物多样性的地区被视为气候避难所。识别气候避难所是实现生物多样性长期有效保护、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手段。湄公河流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之一。了解流域内的植物多样性,探索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策略,是识别气候避难所、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前提。西双版纳地区是湄公河在中国境内重要河段的流经区域,具有从热带区系向亚热带区系过渡的特殊性质。研究气候变化对西双版纳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可为湄公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借鉴意义。
该研究基于50种受威胁木本植物在气候变化下不同时期的分布模拟,探究物种潜在适生区的分布变化及其重要影响因子;进一步获取10 × 10 km2网格单元上的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并解析影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环境因子;最后探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优先区域并识别气候避难所,分析气候避难所与河流分布的关系。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和人类因素威胁着西双版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将促使濒危物种向更高海拔或更高纬度地区迁移。理想情况下,多数研究物种在2070年的潜在分布面积将会扩大,然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种的迁移能力和生境的连通性。其次,气候、土壤与地形因素共同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尤其是水分可利用性对塑造区域植物的多样性分布格局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优先单元呈现聚集于河流流经区域的趋势。此外,气候变化下西双版纳地区濒危木本植物的避难所与河流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研究认为,尽管地区受到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河岸生境可持续提供植物生长与生存所必需的水分,可能成为地区植物多样性的气候避难所。
该研究阐述了识别气候避难所和维持生境连通性对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建立河岸生境保护地是热带北缘濒危树木有效的优先保护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以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版纳植物园植物系统发育与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博士研究生张晓妍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李捷研究员与慈秀芹高级实验师为共同通讯作者。此外,该研究得到了版纳园景观生态研究组白杨研究员,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Andrew H. Thornhill教授与John G. Conran教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科院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基础研究专项与四川科学技术厅的资助。
澜沧江畔原始河岸(勐腊)(注:照片来自黄健)
西双版纳地区可利用土地面积随海拔变化趋势(a)与气候变化下濒危物种的分布变化趋势(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