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榕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研究进展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章正仁 2022-11-21

  叶绿体基因组因其基因组小、突变率和重组率低的特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植物系统发育、分子进化、和谱系地理学研究。榕属(Ficus)作为桑科的最大属,又是热带雨林的关键物种,其系统发育关系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同时榕属物种具有多样的生态型,体现了对不同生境的高度适应性。尽管近年来关于榕属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有所发展,但是还缺少一个基于较大样本量的全属水平的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变异及系统进化的分析。 

  风暴平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协同进化研究组章正仁等对囊括了6个榕亚属的24种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基因组中的高变区域以及蛋白编码基因的选择进化模式。并进一步结合先前发表的40个榕属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物种分化时间的估算。结果表明:榕属叶绿体基因组在结构上具有很高的保守性,鉴定到8个分化热点区域,为区分近缘种以及群体水平的谱系地理分析提供候选区域。三个蛋白编码基因(clpP, rbcL, ccsA)受到正选择作用, 可能有助于不同生活型的榕树对不同生境的适应,其余蛋白质编码基因都经历了纯化选择。同时,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数据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为解决榕属植物的系统发育提供了新的见解。 叶绿体基因组的分化时间估计则与基于核基因的分化时间相似,大约起源于74.5 百万年前,快速分化于中新世早期至中期,这一时间与中新世早期的全球变暖和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相吻合。 

  相关研究成果以为题,发表于植物学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版纳植物园协同进化研究硕士研究生章正仁和吉林农业大学杨雪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彭艳琼研究员和高洁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风暴平台西部之光青年基金项目,四川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联合资助。 

  1. 榕属物种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