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文台在大振幅暗条振荡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风暴平台四川天文台选址与日冕观测组在大振幅暗条振荡研究中获得新的观测结果。该项研究由硕士研究生谭宋与其导师申远灯研究员等人完成,并以“Stereoscopic Observation of Simultaneous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Oscillations in a Single Filament Driven by Two-Sided-Loop Jet”为题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期刊上。
暗条是由悬浮在太阳大气中冷等离子体物质构成,表现为暗的吸收结构,其磁场信息对我们理解暗条的形成、稳定和爆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双向喷流在暗条-冕腔的磁绳结构中的运动,谭宋等人先前已经对喷流和暗条相互作用进行了初步探索()。延续之前的研究,他们将目光转移到了双向喷流触发的大振幅暗条振荡上,并借助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日地关系天文台(STEREO)和全球太阳振荡监测网(GONG)的联合观测,仔细分析了这个大振幅振荡的性质。
所谓的暗条大振幅振荡,首先在20世纪以“扎眼暗条”的形式为人所知。当暗条遭受扰动,受到磁张力的作用,暗条物质在观测设备视线方向来回运动。这个运动在Ha波段观测中表现为暗条形态在线心和线翼交替出现。因此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扎眼暗条”。进入新世纪,随着观测设备和理论模拟的进展,沿着暗条轴向运动的纵向大振幅振荡引发了学界的关注。大振幅暗条纵向振荡的理论模型认为:储存在暗条磁凹陷中的暗条物质在受到沿着轴向的扰动后,会在以重力为主导回复力的作用下做衰减的简谐运动。
谭宋等人研究了2011年11月29日的一个宁静暗条的振荡现象。产生于暗条南部足点的双向喷流首先向北沿着构成冕腔的磁力线运动,随后推动部分暗条物质抬升并落回后开始在冕腔底部(磁凹陷)纵向振荡。同时暗条的北部分也开始横向振荡。纵向(横向)振荡的振幅和周期分别为12.96(2.99)兆米和1.18(0.33)小时。借助珥震学方法,可以得到磁凹陷底部的曲率半径约为151兆米,这与谭宋等人创新性地利用三维重构对直接“看见”的磁凹陷进行三维重构的结果(166兆米)符合得很好。暗条南北部分的磁场强度也得到了诊断,分别为23高斯和21高斯,也诊断了喷流能量的下限值。谭宋等人认为新形成的喷流不仅可以触发单个暗条的同时纵向横向振荡,也能成为诊断暗条信息(例如磁结构、磁场强度和磁纽缠等)的珥震学工具。
这项工作延续了课题组对于暗条振荡和双向喷流的研究工作,并将两者结合到一起,首次立体观测了一个暗条的同时纵向和横向振荡,丰富了暗条振荡研究的观测成果,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做好了铺垫。
该项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和四川省太阳物理与空间目标监测重点实验室等基金的支持。
图1:SDO、STEREO和GONG对目标暗条的联合观测,图中用标记表示出了所研究的双向喷流的运动。
图2:采用GONG的全日面Ha图像来分析目标暗条的纵向振荡行为,精确判断真实地振荡方向(忽略投影效应)。
图3:利用三维重构,得到被喷流物质推开而直接“看见”的磁凹陷底部的曲率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