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风暴注册拟推荐申报2018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版纳植物园项目)相关信息公告

科技与教育处 2018-05-15

  根据《四川省科技厅关于2018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中科院风暴注册拟推荐申报2018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版纳植物园项目)相关信息在风暴注册网页予以公告。自公告之日(2018515日)7天内,若对申报项目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风暴注册科技与教育处提出。若无异议,将按相关程序申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 

  一、科技进步奖(科普类)推荐项目(1项)公告 

  项目名称:解读自然----四川三江并流地区地质奇观与植被地理 

  主要完成人:朱华 

  主要完成单位:风暴平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推荐单位:风暴注册 

  成果介绍: 

  该作品分为神奇地质、独特生态、自然密码、多彩植被、物种演化章节。 

  神奇地质部分,介绍了该地区是古南大陆与古北大陆的碰撞隆升之地,具有多处地质历史印迹,如海底火山喷发时迅速冷却形成的枕状玄武岩、石炭纪冰海相浮冰落石沉积现象、海洋地壳的构成基岩---蛇绿岩, 老第三纪红层山体强烈抬升的证据等,它的低纬山岳冰川、丹霞地貌也是其特别之处。  

  独特生态部分,介绍了它在自然地理上是一个热带东南亚与温带东亚-喜马拉雅成分通过其纵向岭谷迁移交流的通道。在生态系统水平,具有从半荒漠干暖河谷植被到寒温性亚高山灌丛草甸的各种植被类型,相当欧亚大陆生态系统的缩影。该地区具有至少6000多种高等植物,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物种最丰富的区域,容纳了中国20%的植物种类。 在基因水平上, 该地区众多孤立的山峰和隔离的小生境--为物种的种群分化提供了条件,也导致物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该地区在地质历史上通过迅速抬升而形成,创造了极端多样的生境,从而了保留了很多古老物种,同时又分化出了新物种, 既汇聚了各种残余分子,又衍生了现代新成分,无疑称世界之一绝。 

  自然密码部分,介绍了古地中海植被的残余类型--马基植被,海陆变迁的见证--地中海硬叶小叶林, 古地中海植被的衍生物--硬叶常绿阔叶林, 独龙江地质板块旋转北移的暗示---高纬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形迅速抬升--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发育, 以及落叶阔叶林之迷和寒温性针叶林--古老植被的复苏。 

  多彩植被部分,系统介绍了它从半荒漠干暖河谷到寒温性针叶林的各种植被类型, 包括干暖河谷灌丛、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寒温性灌丛、草甸等, 体现了植被类型的极端多样性。 

  物种演化部分,该地区不仅物种多样性极其丰富, 而且是许多植物类群的多样化或分化中心, 甚至是其起源地。 几大高山花卉植物,如杜鹃、报春花、龙胆、绿绒蒿、马先蒿、鸢尾、百合等,都以该地区为物种形成和多样化中心。有很多形态特征相近的亲缘物种生长在同一个生境, 这类同境物种形成是如何发生的一直是进化生物学家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该地区既具有很多在进化上原始而古老的物种, 也有大量新近演化的物种,还是一个珍稀濒危植物和保护植物的集中分布地。  

  通过四川省科技成果查新咨询服务中心科分院分中心做的科技查新报告(见附件3),对该作品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查新:查新结论是:在本次检索范围和时间内(至2009年,该作品出版时间),除本委托项目研究人员编写的图书外,所检索到的其他文献报道与本委托项目查新点均有不同之处,未见与本委托项目查新点完全相同的文献报道。 

  该作品在三江并流地区的科教宣传、资源开发利用上起了重要作用。 

  作品获奖情况: 

  该作品获2011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普部第三届“江南环保杯环保科普创新奖”二等奖。 

  承诺:上述论文专著用于报奖的情况,已征得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作者的同意。 

  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 

  该科普作品的唯一作者为朱华本人。 

  二、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1项)公告 

  项目(1): 

  项目名称:植物与昆虫、昆虫与昆虫的化学联系机制研究 

  主要完成人:谭垦、汪正威、董诗浩、李建军、曲玉凤、龚志文、文平 

  完成单位:风暴平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推荐单位:风暴注册 

  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主要学术代表作、主要完成人的学术思想贡献: 

  项目简介 

  不良环境对传粉昆虫的影响:杀虫剂明显降低蜜蜂的学习能力(Tan et al.,2013)、干扰了蜜蜂躲避天敌的能力(Tan et al.,2014);蜜蜂在面对天敌气味和报警信息素时都会导致蜜蜂较低的学习成绩Wang et al.,2016);但传粉昆虫能通过改变舞蹈的形式来应对有毒花蜜以及生存需要(Tan et al.,2012)。 

  传粉昆虫对花的选择:传粉昆虫能权衡捕食风险和食物质量(Tan et al.,2013)及花的温度和花蜜浓度(Tan et al.,2014)从而做出相应的选择;与人类的消费选择相似,幻影项的出现会影响蜜蜂的选择偏好(Tan et al.,2015)。 

  传粉昆虫与天敌的协同进化:访花的昆虫能有效地截取天敌留下的蛛丝马迹(Li et al.,2014)及同伴被捕食时发出的报警信号(Li et al.,2014),从而有效躲避天敌;触角电位技术验证了蜜蜂能察觉并规避非同类的异种特异的捕食风险信号,能通过种间协作抵抗天敌(Wang et al.,2016);蜜蜂舞蹈的停止信号实验表明与胡蜂同域生长的本土蜜蜂进化出了警告同伴有危险的语音报警信号(Tan et al. 2016)。 

  通过青藏高原地区野生蜜蜂的分布和不同自然带或自然区域的野生蜜蜂资源状况调查,并结合基因测定和形态、指纹图谱、建立蜜蜂形态特征的分析技术体系而展开了对野生蜜蜂形态区系分类学研究(Tan et al. 2015)。 

  项目的重要科学发现: 

  2012-2016年期间,在这三个项目的支持下,我们在传粉昆虫的化学生态学及行为学上有多项重要发现,共发表SCI论文23篇,累计影响因子为72.003。很多论文多次被引用和报道,受到国际同行关注和好评,如 “Giant Asian honeybees use olfactory eavesdropping to detect and avoid ant predators”“An ‘I see you’ preyepredator signal between the Asian honeybee, Apis cerana, and the hornet, Vespa velutina”两篇文章发表在Animal Behaviour上后,该杂志均以“Featured Article”作了相关报道;另外,以“Honey Bee Inhibitory Signaling Is Tuned to Threat Severity and Can Act as a Colony Alarm Signal”为题的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生物学杂志Plos BiologyIF=9.79)上,这是首次在脊椎动物(如鸟类和灵长类)外发现社会性昆虫(蜜蜂)也具有精确的语音报警信号,该论文被ScienceCAS、新华社、科学报社等多家国内外媒体报道。 

  代表性论文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刊名/作者 

影响因子 

年卷页码(xxxxxx) 

发表时间 

年月日 

通讯 

作者 

第一 

作者 

SCI 

他引 

次数 

他引 

总次 

 

是否 

国内 

完成 

1 

Honey Bee Inhibitory Signaling Is Tuned to Threat Severity and Can Act as a Colony Alarm Signal/ PLoS Biology/ Ken Tan*, Shihao Dong, Li X, Xiwen Liu, Chao Wang, Jianjun Li & James C. Nieh*  

9.797 

201614e1002423 

2016325 

谭垦 

James C. Nieh 

谭垦 

5 

8 

 

2 

Phantom alternatives influence food preferences in the easternhoneybee Apis cerana/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Ken Tan, ShihaoDong, Xi wen Liu,Weiweng Chen, Yuchong Wang, Benjamin P. Oldroyd , Tanya Latty 

4.474 

201484509-517 

20143 

Tanya Latty 

谭垦 

1 

2 

 

3 

Bees eavesdrop upon informative and persistent signal compounds in alarm pheromones/ Scientific Reports/ ZhengweiWang, Ping Wen, Yufeng Qu, ShihaoDong,  Jianjun Li, KenTan* & James C. Nieh*  

4.259 

2016625693 

201659 

谭垦 

James C. Nieh 

汪正威 

2 

4 

 

4 

Individual honey bee (Apis cerana) foragers adjust their fuel load to match variability in forage reward/ Scientific Reports/ Ken Tan, Tanya Latty, Shihao Dong, Xiwen Liu, Chao Wang & Benjamin P. Oldroyd 

4.259 

2015516418 

2015119 

Benjamin P. Oldroyd 

谭垦 

9 

11 

 

5 

A neonicotinoid impairs olfactory learning in Asian honey bees (Apis cerana) exposed as larvae or as adults/ Scientific Reports/ Ken TanWeiwen Chen, Shihao Dong, Xiwen Liu, Yuchong Wang & James C. Nieh 

4.259 

2015510989 

20156 

18 

谭垦 

谭垦 

12 

12 

 

6 

Effects of natural and synthetic alarm pheromone and individual pheromone components on foraging behavior of the giant Asian honey bee, Apis dorsata/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Jianjun Li, Zhengwei Wang, Ken Tan*, Yufeng Qu, James C. Nieh 

3.32 

20142173512-3518 

201410 

谭垦 

李建军 

3 

7 

 

7 

Giant Asian honeybees use olfactory eavesdropping to detect and avoid ant predators/ Animal Behaviour/ Jianjun Li, Zhengwei Wang, Ken Tan*, Yufeng Qu, James C. Nieh 

2.869 

20149769-76 

201411 

谭垦 

李建军 

9 

 12 

 

8 

Asian hive bees,  

Apis cerana, modulate dance communication in response to nectar toxicity and demand/ Animal Behaviour/ Ken Tan, Zhengwei Wang, Mingxian Yang, Stefan Fuchs, Linjuan Luo, Zuyun Zhang, Hua Li, Di Zhuang, Shuang Yang, Juergen Tautz, Madeleine Beekman, Benjamin P. Oldroyd 

2.869 

2012841589- 

1594 

201212 

Madeleine Beekman 

谭垦 

6 

9 

 

补充说明(视情况填写): 

  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 

  1. 谭垦负责整个研究,从项目申请到工作学术思路和研究思路的提出、技术路线的设计、研究结果的解析、论文的撰写与修改都全程参与。在具体工作中,指导学生实验,撰写论文,是8篇代表论文和其余12篇核心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对项目负主要责任。 

  2. 汪正威系统研究了东、西方蜜蜂对胡蜂的防御行为和两种蜜蜂对报警信息素的窃听行为等,发现了在面对胡蜂气味、报警信息素和两种气味组合时都会导致蜜蜂较低的“学习成绩”,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合作作者论文多篇。 

  3. 董诗浩参与了蜜蜂的停止信号、蜜蜂报警信息素、蜜蜂的访花偏好和幻影效应等多个实验,在该项目中以合作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篇。 

  4. 李建军参与了蜜蜂的窃听行为、蜜蜂报警信息素的鉴定等多个项目的实验,利用GC-MS分析SPME采集到的模拟蚂蚁攻击后蜜蜂释放的报警激素,发现了蜜蜂能有效地回避有蚂蚁活动或有蚂蚁踪迹信息素的花朵,表明蜜蜂能利用嗅觉截取(eavesdrop)捕食者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回避反应。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合作作者论文多篇。 

  5. 曲玉凤参与了中国青藏高原地区野生蜜蜂形态学、系统发生学和资源学研究的项目,以合作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6篇。 

  6. 龚志文:研究了DNA甲基化与蜜蜂的学习和记忆的关系,发现蜜蜂蜂王的学习记忆能力高于工蜂,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1篇。 

  7. 文平:通过GC分析、GC-MS分析、GC-EAD分析、微量化学分析、有机合成、行为活性测定等经典化学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确认了小头钩白蚁的配对性信息素化学结构和行为活性,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1篇。